硅基负极的应用正成为电池性能差异化的“必争之地”,2021年以来,特斯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相继开始布局硅基负极的动力电池产品。凭借其在锂电应用中高能量密度、高倍率等优势,在电动工具、消费电子等市场硅基负极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华为、荣耀、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也开始在旗舰机型上使用硅碳负极材料技术。

  与此同时,硅基负极上游材料企业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胜华新材、国轩高科等均在积极建设大规模标准化产线。二级市场方面,参股投资锂电负极材料的金麒麟周一至周三录得三连板。

  ▌负极材料众望所“硅”:特斯拉、蔚来已抢先装车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巨头积极扩产备战

  2023下半年,硅基负极作为锂电上游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终端中刮起应用“风潮”,“负极掺硅”高性能动力电池装车持续“升温”。

  截至目前,国内外车企也已纷纷布局硅基负极。国内市场上,蔚来、智己、埃安等品牌旗下车型开始搭载硅基负极动力电池。国际市场上,奔驰电动大G(EQG)已采用Sila生产的硅基负极电池,保时捷也已与Group14 Technologies达成硅基负极供货协议。特斯拉力推的4680电池体系中,硅基负极更是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且已实现Model 3装车。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以石墨为主,其虽有高电导率和稳定性优势,但在能量密度方面的发展已接近其理论最大值372mAh/g 。而硅材料的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可实现对这一限制的超十倍扩容。因其在能量密度上发展潜力,硅基负极被视为下一代理想负极。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梳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头部电池企业已凭借其硅基负极的性能优势,落地高能量密度电池产能,抢占市场。

image

资料来源:微信公众号高工锂电11月13日文章《硅基负极新赛点:动力规模化应用“星辰大海”》

  上游硅基负极材料企业也在积极扩大产能,中信证券刘易9月15日研报中表示,目前硅基负极行业主要参与者如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天目先导、胜华新材和国轩高科等已完成中试,正在建设大规模标准化产线;其中部分企业已对消费电子、航空航天领域客户实现批量供货。同时,翔丰华、硅宝科技、杰瑞股份、中科电气、新安股份均已布局硅基负极材料。

imageimage

  硅基负极产业化竞赛已经来到赛点。行业分析认为,随着多孔硅碳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硅基负极在动力电池的领域将进入产业化导入快速阶段。而率先在该领域前瞻卡位的负极企业有望在市场窗口期获得突破性进展,在未来的负极竞争格局中占领一席之地。

  ▌A股负极材料龙头璞泰来、杉杉股份遭股价、业绩戴维斯双杀 膨胀问题仍是硅基负极的“阿喀琉斯之踵”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硅基负极技术应用日趋成熟,但是今年以来负极材料行业遭遇结构性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上文提到的布局硅基负极材料企业如杉杉股份、璞泰来等均遭遇业绩、股价戴维斯双杀。

  具体来看,璞泰来Q3净利16.29亿元,同比下降28%。二级市场方面,公司股价年内一路下跌,年初迄今累计最大跌幅达43%。拉长时间看,公司股价自2021年12月高点迄今累计最大跌幅达65%。

K图 603659_0

  杉杉股份三季度实现净利12.02亿元,同比下降45%。二级市场表现看,公司股价自2021年10月高点迄今累计最大跌幅达70%。

K图 600884_0

  对于未来行业展望,璞泰来董事长陈卫在近期公司业绩会上表示,行业普遍面临产能消纳和价格下行的压力,目前的低位价格,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压缩至成本线附近,甚至很大比例的企业已经开始亏损。未来几年,负极材料行业内无差异化产品优势、研发技术优势和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劣势产能将面临淘汰,行业格局中具备差异化产品优势、研发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和海外产能布局能力的头部企业有望迎来新一轮行业整合机遇。

  此外,硅基负极尽管被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下一代电池材料,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硅基负极负极材料膨胀问题依然无法解决。硅负极材料的膨胀系数与电池循环过程中的容量保持率高度相关,不能解决材料膨胀的硅负极很难实现优异的全电池循环,也就达不到锂电池厂商对于负极的采购标准,无法大规模放量。

  除了膨胀问题之外,硅负极面临的更现实的问题是性价比,目前传统的硅基负极技术路线依然面临“用10%的成本增加,提升5%的性能”的窘境。